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代号为“狮子的力量”的大规模空袭行动,截至6月14日,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证实,以军已击中伊朗境内超过200个军事目标,包括核设施、导弹生产基地及指挥控制中心。此次空袭被视为中东地区近年来最激烈的军事冲突之一,引发全球关注。当地时间6月13日凌晨,以色列空军出动200余架战机,在预警机和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,对伊朗境内目标展开多轮空袭。以军宣称,此次行动针对伊朗革命卫队总部、纳坦兹核设施、伊斯法罕导弹生产基地等关键目标,共发射330余枚精确制导炸弹和巡航导弹。据以色列媒体披露,F-35I隐身战机利用电磁压制技术穿透伊朗防空网,对革命卫队总部实施“窗户级”精确打击,导弹直接穿透办公室窗户,导致正在召开紧急会议的伊朗武装部队参谋长巴盖里、革命卫队总司令萨拉米等多名高级指挥官当场身亡。此外,F-15I战机在伊拉克边境发射“蓝麻雀”空射弹道导弹,成功瘫痪伊斯法罕核设施。
伊朗官方承认,此次空袭造成至少12处导弹发射场、8个核设施和5个军事指挥部被摧毁,78名军人和平民死亡,320余人受伤。革命卫队发言人表示,这是自两伊战争以来伊朗本土遭受的最严重打击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以军首次使用“黛利拉”隐身巡航导弹,该导弹射程达1000公里,能贴地飞行并避开雷达探测,成功摧毁伊朗多处防空系统。此外,以军在空袭前通过网络攻击瘫痪了伊朗西部70%的雷达站,导致伊朗防空体系在首轮打击中几乎完全失效。
此次空袭的导火索是伊朗核计划的持续推进。6月12日,国际原子能机构以19票赞成通过决议,认定伊朗违反核不扩散条约,这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提供了“法理掩护”。而伊朗则以宣布新建铀浓缩工厂作为回应,双方围绕核问题的对抗进入白热化。
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地区霸权争夺。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,伊朗通过支持黎巴嫩真主党、也门胡塞武装等组织,构建起横跨中东的“抵抗轴心”,其导弹库存已超过2000枚,对以色列形成“导弹雨”威慑。而以色列则试图通过军事优势维持中东“唯一核国家”地位,双方矛盾难以调和。
此次空袭引发全球连锁反应。国际油价应声上涨6%,布伦特原油突破75美元/桶,黄金价格飙升至3400美元/盎司,全球资本市场陷入恐慌。美国紧急调动“萨德”系统支援以色列,并协调北约盟友加强地中海军事部署;俄罗斯总统普京则警告以色列,攻击伊朗核设施将引发“毁灭性后果”,并宣布向伊朗交付S-400防空系统升级版。
更令人担忧的是冲突外溢风险。黎巴嫩真主党已宣布进入最高戒备状态,誓言对以色列北部发动火箭弹袭击;也门胡塞武装则威胁对红海航运发动“全面封锁”。若美国直接介入,可能触发“抵抗轴心”对驻中东美军基地的报复性打击,地区局势面临失控风险。
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戴弗林在记者会上表示,此次军事行动“刚刚开始”,以军已做好长期作战准备。而伊朗方面则宣称将采取“一切必要手段”进行报复,包括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选项。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方保持克制,通过对话解决争端。然而,在中东地缘格局失衡的背景下,任何微小的摩擦都可能成为点燃火药桶的火星。正如学者苏浩所言:“当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与伊朗的导弹威慑形成僵局,当核问题沦为政治筹码,这场冲突的结局或许早已注定——没有赢家,只有牺牲品。”目前,全球目光聚焦中东,这场冲突的走向将深刻影响未来国际秩序的演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