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业界 用好“四力模型”,2024轻松干出成绩

用好“四力模型”,2024轻松干出成绩

当前,无论是企业,还是个人,大家都有一种感受:“钱越来越难赚了。”这反映出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。 越是艰难,越要学会打硬仗、打胜仗,干出成绩,拿到结果。 正确地努力=做正确的事…

当前,无论是企业,还是个人,大家都有一种感受:“钱越来越难赚了。”这反映出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。

越是艰难,越要学会打硬仗、打胜仗,干出成绩,拿到结果。

正确地努力=做正确的事+正确地做事

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·帕累托提出了著名的“二八法则”,又称“关键少数法则”。“二八法则”认为:在一件事情或一组东西中,最重要的事物只占20%,其余80%的事物是次要的。

“二八法则”揭示了一个精准努力的方向和价值规律:抓住驱动事物的20%的关键因素可以带来80%的收益;20%的正确努力决定一个人的人生。

“二八法则”并不是一个新奇的概念,知道它的人很多,但真正能将其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的人却很少。越是简单的东西,往往越没有人相信,越难做好;越是复杂的东西,反而越让人趋之若鹜。

我们要想在事业上干出成绩,有所成就,努力只是“敲门砖”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努力都是在低水平重复。

为什么我们明明很努力了,还是没有结果,或者结果不明显?难道努力没有用吗?

不是努力没有用,是你的努力没有用。很多人为了干出成绩,拿到结果,盲目信奉“1万小时天才理论”(即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,需要经过1万小时的专业训练)。这一理论是正确的,但我们忽略了一点:努力不是时间的叠加。

低水平重复一件事情,哪怕我们花费1万小时、10万小时,也不可能成为顶尖高手。在流水线上工作了10年的操作工,比在流水线上工作了1年的操作工强在哪里?无非就是动作更熟练一点。

《刻意练习》一书中提到过一种现象:以完全相同的方式,重复地做某件事情,会让一个人停下前进的脚步,并且缓慢地退步。这种现象正好诠释了“低水平重复”的陷阱。努力只是一种表象,朝着错误的方向埋头苦干,不过是在以最蠢的方式浪费时间罢了。稻盛和夫说:“如果凡事都以目前的能力做低水平重复,那么无论过多久,你都不会完成任何新的、困难的事物。”

努力的方向对了,叫作坚持;努力的方向错了还不悔改,叫作固执。方向不对,努力白费;方向错了,停下来就是进步。

一步错步步错。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努力了很久,依然毫无进步或者进步不明显,拿不到结果,就要停下来,遵循“二八法则”去正确地努力。

什么是“正确地努力”?

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指出:“效率是‘以正确的方式做事’,而效能则是‘做正确的事’。”

兼具效率和效能,我们才能做好一件事,拿到结果。

正确地努力=做正确的事+正确地做事

“做正确的事”与“正确地做事”有本质的区别。我们必须先“做正确的事”,在此基础上再去“正确地做事”。

“做正确的事”,能够确保做事的方向是对的;“正确地做事”,能够确保做事的方法是对的。

“四力模型”构建人生效率系统

“做正确的事”由一个人的认知力和战略力决定;“正确地做事”由一个人的学习力和影响力决定。

认知力、战略力、学习力、影响力,这四力就是一个人干出成绩、拿到结果的“四力模型”。我们可以通过“四力模型”构建自己的人生效率系统,正确地努力,干出成绩,轻松拿结果。

1.认知力:看透事

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曾子在其散文《大学》中写道: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意思是说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开端和结尾,我们在对待事物时,应该知道孰先孰后,孰本孰末,区别对待,这样便接近了成功之道。实际上,圣贤们早就告诉了我们答案——看透事物的本质,就是干出成绩的底层逻辑。

如果我们能够看透事物本质,就能知道核心和主要矛盾是什么,了解拿到结果、干出成绩需要从何处着手,以及努力的方向。这样做事,既能游刃有余,又能事半功倍。

认知力是一个人干出成绩的底层逻辑。一个人从干出成绩、拿到结果到超越自我的真正转折点,是从提升认知力并进入良性循环的那一刻开始的。

认知不同,行为不同,结果不同。认知是我们对世界的看法,是我们判断事物的底层逻辑。认知力就是我们透过现象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。对事物认识的清晰程度和看透事物本质的深浅程度,决定了一个人认知力的高低。

我们的思维、看事物的角度来自我们当下的认知。人很难获得认知以外的结果。一群人为了赚钱每天累死累活地淘金,却一块金子也没淘到,而有的人在淘金场旁边开了饭店、旅馆,赚得盆满钵满。淘金的人不是没有能力开饭店、开旅馆,而是他们自始至终根本没有想到可以通过开饭店、开旅馆赚钱。这就是认知力高低的区别。

认知力高的人,能够看透事物的本质,做出对的选择。认知力决定了我们能否做正确的事,这比正确地做事重要100倍。认知力是一个人做正确的事的底层逻辑。认知突破是一个人站稳脚跟的核心,也是人生反击的绝佳方式。一个人从干出成绩、拿到结果到超越自我的真正转折点,就是从提升认知力并进入良性循环的那一刻开始的。

关于“认知高低”,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,那就是“邓宁——克鲁格效应(Dunning – Kruger Effect)”,也称“达克效应”。邓宁和克鲁格通过研究人们阅读、驾驶、下棋或者打网球等各种活动,发现人的认知有四种状态,也可以称之为四个层次:

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——“愚昧山峰”的“巨婴”;

②知道自己不知道——“绝望之谷”;

③知道自己知道——“开悟之坡”;

④不知道自己知道——“持续平稳高原”的“大师”。

从最低级的认知层次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到最高级的“不知道自己知道”,是一个人从“狂妄自大”成长到“虚怀若谷”的过程。

人们的认知层次越低,见识的事物越少,能够获得的机会就越少,就会越容易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望,并对所有比自己优秀的人产生嫉妒的情绪。相反,认知层次越高,见识的事物越多,能够获得的机会就越多,人们就越能拥有平和的心态,专注于自身发展。

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,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力,积极向上攀登,避免待在愚昧的高峰和绝望的低谷。

2.战略力:选对事

提到诺基亚,很多人的印象大概还是那家在功能手机时代称霸全球,但在智能手机时代迅速没落的企业。到底是什么让诺基亚急速溃败?

诺基亚并不缺少洞察市场、拥有远见卓识的人才,可为什么当时诺基亚会对潜在的危险信号视而不见呢?

诺基亚早期的巨大成功来自企业经营者及时把握市场趋势、抓住时机,两次对企业战略进行调整。

第一次战略调整为其后来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础;第二次战略调整则是聚焦“移动电话”。而诺基亚的失败也源于在战略上犯了重大错误,做出了错误的选择。

21世纪早期,诺基亚坚信通过在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上的创新和研发投入,可以保持诺基亚在手机行业的核心竞争优势。诺基亚的战略是在手机行业构建“护城河”——通过高科技,把竞争对手拒之门外。

这一战略后来被联发科、高通等企业,以向市场提供价格低廉的芯片组和智能手机平台解决方案打破。新的手机厂商如雨后春笋般涌入手机市场,这些新晋竞争对手不在无线通信技术的研发上进行大量投资,而是直接购买芯片组进行组装。

诺基亚积累的核心竞争优势在极短的时间内被瓦解了。

由此可见,导致诺基亚最终在新的竞争格局下急速溃败的主要原因,就是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决策失误。用一句话总结诺基亚早期的成功和后面急速溃败的原因,便是“成也战略,败也战略”。

很多人把“战略”理解得非常宏大,认为“战略”是企业经营者才需要考虑的问题。实际上,任何一个人,无论做什么,都需要战略。“战”解决的是我们选择“做什么”的问题,代表的是发展的方向,是我们未来的样子;“略”解决的是我们选择“不做什么”的问题,代表的是我们做事的边界、底线、原则。

“战略”关乎选择,选择做什么与不做什么;“战术”关乎努力。战略上勤快,战术上懒惰,是“眼高手低”;战术上勤快,战略上懒惰,是“手高眼低”。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,掩盖战略上的懒惰。

战略力是一个人做出对的选择的能力。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来自自己所有选择的总和,我们的今天来自过去的选择,我们的未来来自当下的选择。只有选择正确才会产生正确的结果。人生最大的成本就是选择成本。

选对事,才能做对事、干成事。对于每个人来说,小到选择每天吃什么、穿什么,大到选择伴侣、为孩子选择学校、做职业规划、明确发展方向、确定企业的经营决策等,都需要战略力。

做选择时,我们要像智者一样不断思考、探讨、总结、反思;做完选择后,我们要像“机器”一样去执行。

3.学习力:能干事

现代的职场竞争、市场竞争,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力的竞争。学习力决定了一个人的生存力、竞争力和发展力。

1999年,华为向IBM学习产品研发管理。IBM的顾问将华为产品研发的流程、周期等与IBM进行了纵向对比,最后得出结论:“华为没有时间把事情一次性做好,却有足够的时间将事情一做再做。”

这一结论令华为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启动了华为长达20多年的对标学习和管理变革。如今,华为产品研发管理的整个流程和周期已经进行了十几次迭代。

2009年,华为再次向IBM学习聚焦战略管理,引进了IBM的战略管理工具——业务领先模型。这个模型的核心思想是,始终以缩小现状和期望业绩之间的差距为目标,进行战略思考。

在学习这一战略管理工具时,华为每年都对现状与期望业绩进行对比,并以此为依据思索华为的战略发展路径。结果显而易见,近十几年来,华为在战略上基本没有出现明显的“硬伤”。

华为的这两次学习方向和内容各不相同,但有一个关键点是完全相同的——学习的本质都是为了改变现状,拿到结果。学习从来都不是目的,而是一种改变现状、解决问题并拿到结果的方法。

人与人之间、企业与企业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学习力的区别:学习力越强,就越会“借智慧、借工具、借方法、借时间”。现代职场的竞争、市场的竞争,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习力的竞争。

领英创始人雷德·霍夫曼说:“在招聘人才时,我们会寻找那些拥有‘无限学习曲线’的人——不断学习并能快速学习的人。”

一个人只有具备学习力,才能补短板、扬优势,掌握生存必备的各项技能,不被时代淘汰;一家企业只有具备学习力,才能提产能、扩业务,持续在竞争中获胜。

学习不等于学习力。学习力是我们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。学习的本质是为了改变现状,拿到结果。学习从来都不是目的,而是一种改变现状、解决问题、拿到结果的方法。

有句话说得好:“在战争中学会战争,在游泳中学会游泳。”对于这句话,我通俗地理解为:要做什么,我们就学什么。
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层出不穷的新技术、新产品都在颠覆产业格局。如果我们不能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,不拥有极强的学习力,那么时代抛弃我们的时候,我们甚至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。

4.影响力:干成事

三维世界有三大杠杆,即权力、金钱和影响力。任何人想要干出成绩,都要用到影响力这个杠杆。那些能够影响他人、有高情商和操盘能力的人,都是通过修炼自身影响力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横向影响,这才有了令人敬佩的领导力。

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,影响力变得愈发重要,它将直接影响每个人在未来的生存与发展。拥有影响力意味着我们就是人群中的焦点,能将人、信息和资源有效整合,从而成就一番事业。

当我们观察那些成功人士,比如比尔·盖茨、马克·扎克伯格、史蒂夫·乔布斯、任正非、柳传志等,会发现他们对金钱、权力和影响力有相似的看法——相比金钱、权力,他们更看重影响力。

乔布斯的身上有无数让人着迷的特质,比如坚韧不拔、知难而进、勇于创新、敢于冒险等。这位全球IT产业最酷的艺术家,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商业神话和新奇产品。

《史蒂夫·乔布斯传》这本书的扉页上赫然印着1997年苹果的广告词: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,才能真正改变世界。

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·孔茨说:“领导是一种影响力,或称为对人们施加影响的艺术过程,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而努力。”

“影响力”是用一种别人乐于接受的方式,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。直白地解释,影响力就是让别人听见我们说的话并听我们的话,或者思考我们提出的观点的能力。

未来,影响力就是一个人的核心资产。有了影响力,我们就是人群中的焦点,就能将人、信息、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,成就一番事业。

在这个时代,经营什么都不如经营影响力。人与人的交往,不是我们影响别人,就是我们被别人影响。

拿破仑·希尔曾经说过:“在别人的影响下生活着,就等于被别人的意志俘虏了,这样的人即使再优秀,也不会登上一把手的宝座。”

影响力有高低之分,麦克斯韦尔博士把影响力分成五个层级,即职位影响力、人际关系影响力、组织影响力、依靠发展人力产生的人员影响力、目标影响力。用直白的话来解释影响力的五个层级,即:

第一层:我们的职位、身份给他人带来影响。

第二层:我们的人际关系给他人带来影响。

第三层:我们的事迹、言行、思想给他人带来影响。

第四层:我们帮助他人达成目的,从而给他人带来影响。

第五层:我们拯救了他人的生活与灵魂,从而给他人带来影响。

人人都有影响力,只是影响力大小不同罢了。现在以及未来,影响力是一个人干成事的核心力。

结语

正如稻盛和夫在《干法》一书中写道:“允许自己妥协,选择安逸之道,那一瞬间固然很惬意,但是,这样却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,到头来必定后悔。秉持坚定的意志,一步一步、一天一天、踏踏实实努力的人,不管路程多么遥远和艰难,到时他一定能够登上人生的山顶。”

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认知力、战略力、学习力和影响力是让你跑得快的四项助力,让你在跑不动时再坚持一下,别停下,往前走。



创投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136n.com/yejie/2024/0510/8983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作者戴笠

(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、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,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,均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,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,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,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。

发表评论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