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公司 瑞信集团的隐患,是在1990年夏天悄然埋下的

瑞信集团的隐患,是在1990年夏天悄然埋下的

瑞信的崛起以及最终大跌的隐患在1990年夏天便已经埋下。 2023年3月19日,瑞信董事长阿克塞尔·莱曼参加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。瑞银集团同意通过历史性的政府介入交易来收购…

瑞信的崛起以及最终大跌的隐患在1990年夏天便已经埋下。
2023年3月19日,瑞信董事长阿克塞尔·莱曼参加在瑞士伯尔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。瑞银集团同意通过历史性的政府介入交易来收购瑞信,该交易旨在控制可能会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。图片来源:PASCAL MORA—BLOOMBERG/GETTY IMAGES

曾经是全球金融系统中流砥柱之一的瑞士信贷集团(Credit Suisse Group AG)如今已经成为明日黄花。

在经历了上周末的紧张磋商之后,瑞银集团(UBS Group AG)同意以全股票交易的形式,以32.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信,该价格还不到问题重重的美国银行第一共和银行(First Republic Bank)市值的一半。此次由政府介入的交易标志着这家瑞士银行彻底跌落神坛,并受累于可能会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的信心危机。

166年以来,在瑞信的帮助下,瑞士成为了国际金融的关键一环,在持续发生的丑闻、法律问题和管理层剧变破坏投资者信心之前,它是能够与华尔街巨头并驾齐驱的存在。尽管瑞信今日的局面并非一朝一夕之功,但兵败却如山倒。

在硅谷银行(Silicon Valley Bank)倒闭之后,一直以来苦不堪言的瑞信迅速成为了关注的焦点。3月15日,大股东沙特国家银行(Saudi National Bank)向彭博电视台(Bloomberg Television)透露,“绝无可能”再向瑞信增资,溃败开始上演。

瑞士央行540亿美元的资金救助在3月16日的寒夜中尘埃落定,以安抚投资者的不安情绪,但未能成为瑞信所希望的救生索。有鉴于国内危机四伏的银行系统,瑞士政府介入,并敦促犹豫不决的瑞银扮演救星的角色。

瑞士财政部的部长卡琳·凯勒-萨特于3月19日在伯尔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称,令瑞士政府感到后悔的是,“瑞信未能克服自身的困难,这本来应该是最佳的解决方案。不幸的是,市场和客户的信心丧失现象已经失控。”

瑞信曾经是全球具有系统重要性的30家银行之一。为了控制通胀,央行收紧了货币政策,继而引发了金融动荡,瑞信成为了最大的受害者。尽管有关政策将进一步收紧的预期必将持续,但迫使瑞银接盘的举措可以避免出现倒闭乱象。

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前,瑞信并未步其他同行的后尘,紧靠一己之力就生存了下来。这家银行拥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产,但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衰退之后,其资产规模下滑至约5,800亿美元,约为瑞银的一半。

瑞银的董事长科尔姆·凯莱赫说:“需要明确的是,就瑞信而言,这是一场急救行动。”在收购交易完成后,科尔姆仍将担任董事长一职。

对瑞士来说,冲击将是巨大的。该国拥有243家银行集团和24个外国银行分行,瑞士的稳定和财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行业。瑞银与瑞信资产的总和约为瑞士GDP的两倍。3月19日,大大小小的报刊都在争相报道这家瑞士标志性银行行将就木的消息。

即便市场焦虑持续增长,瑞信内部人士依然表现出了大局在握的架势。据参与讨论的知情人士透露,尽管情绪十分低落,但经理们组织了市政会议,来消除雇员的恐惧,而且投资顾问对于讨论流动性顾虑的客户来电也是来者不拒。

然而在瑞信苏黎世总部,疑虑和挫败感不断增长。有人在其总部之外美轮美奂的帕拉德广场(Paradeplatz)拉着标语:“下一个要倒闭的银行?”随着事实逐渐浮出水面,这个问题被人们的愤怒和反感所取代。

在其历史上,瑞信曾经资助过阿尔卑斯山铁路建设和硅谷的开发。它还打理过阿拉伯皇室和俄罗斯政治寡头的财富,而且曾经与华尔街巨头正面交锋。然而,它在控制风险和持续盈利方面却没有什么建树。

近些年来,瑞信高层频换,每一次掌门人变更都会给业绩带来更大压力。瑞信的股价较其金融危机前的峰值下降了95%以上,而且公司的估值在3月17日收盘时仅为74亿瑞士法郎(约合80亿美元),不到高盛集团(Goldman Sachs Group Inc.)的十分之一。

家族理财室Broad Creek Capital的创始人及执行合伙人马修·吕施表示:“在苏黎世,我们亲眼目睹了瑞信慢慢滑入这一万丈深渊。我们看到,该行长期以来一直丑闻不断,以至于到目前都已经数不胜数了。”

烫手的山芋

瑞信的崛起以及最终大跌的隐患在1990年夏天便已经埋下,当时,首席执行官雷纳·古特看到了控制该行的美国合作伙伴第一波士顿银行(First Boston)的机会,并对第一波士顿注入了些许资金,还承担了该行的坏账。

第一波士顿在20世纪80年代投入了高收益债券市场的怀抱,并出借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用于资助高风险收购交易。这个曾几何时的高收益行业内爆了,其中问题最为严重的交易莫过于以4.57亿美元贷款杠杆收购Ohio Mattress Co.。这一失败的交易将荣登华尔街“烫手山芋”耻辱榜。

在接手之后,瑞信又重新干起了高风险业务,例如杠杆融资和抵押债券交易,继而导致了“烫手山芋”交易的出现。瑞信的后续领导者实施了多个大调整计划,最终于2006年催生了曾经一度令其感到骄傲的第一波士顿银行品牌。

此次收购是一个激进增长策略的一部分,其中包括收购其瑞士的竞争对手,而且该策略也变得越来越复杂。在接任古特担任首席执行官之后,卢卡斯·穆勒曼在1997年收购了Winterthur Insurance Co.。瑞信随后又于2000年收购了Donaldson, Lufkin & Jenrette Inc.,但事实证明,收购这家纽约投行的交易变成了一个昂贵的错误,DLJ的多位高业绩银行业务高管在短时间内纷纷投入了竞争对手的怀抱。

2006年,时任首席执行官奥斯瓦尔德·格吕贝尔出售了Winterthur。格吕贝尔曾经与约翰·马克一道管理过瑞信一段时期,但时间并不长。频繁的管理层更换导致了顶层的战略动荡,同时为银行普通员工带来了创收压力。

剪切与粘贴

2015年,瑞信一位私人银行员工的欺诈行为被业界曝光,这位银行员工在加入瑞信之前没有客户,也没有银行从业经验。在2008年的市场动荡之后,说话语气温柔的法国人帕特里斯·莱斯考德龙开始秘密地从富有客户的账户中挪用资金,并试图以此来为其他客户挽回损失。

其欺诈行为简单得出奇。莱斯考德龙自己的供词称,他将文件中的签名剪了下来,然后粘贴在交易订单中,并进行复印。这一过程也并非没有人察觉,其中包括2008年和2011年监管者的口头警告和书面警告,以及2013年因为违反合规政策而收到的两次警告。然而,瑞信并没有阻止此人。他在2018年被指控犯有欺诈罪,并在2020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
瑞士银行监管方瑞士金融市场监督管理局(Finma)聘请的独立调查机构称,只要资金还在流动,银行便对莱斯考德龙的不良行为不管不顾,不过,该机构在总结中并没有提及银行对此知情。

会议室谍影

2019年1月,时任首席执行官谭天忠(Tidjane Thiam)与伊克巴勒·汗之间的宿怨,在苏黎世湖郊外富人区举行的晚餐会上公开爆发。伊克巴勒·汗当时是瑞信财富管理业务的负责人,并立志在未来成为瑞信的掌门人。

这次事件始于伊克巴尔对谭天忠的花园的贬低,随后演变为耸人听闻的企业丑闻。这次事件不仅摧毁了公司审慎的形象,同时还暴露出个人虚荣凌驾于道德和法律界限之上的企业文化。

在晚会聚餐数周之后,伊克巴尔的升迁化为了泡影,7月他离开了公司,随后便接受了瑞银的工作,这一举措引发了瑞信高层的担忧:伊克巴尔可能会撬走银行的关键员工。瑞信聘请了一家私人安保公司来监视其一举一动,但在一场事故中被伊克巴尔发现,并引发了肢体冲突。

尽管瑞信匆忙摆脱了这一令人难堪的事故,但人们很快得知,这并非是瑞信第一次这样做。谭天忠于2020年2月被迫辞职,时任董事长乌尔斯·罗纳称:“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信任、声誉和信誉都在恶化。”

作为伊克巴尔事件调查结果的一部分,瑞士银行监管方于2021年10月发现瑞信在2016年至2019年期间开展了五起监视活动。高层中间弥漫的这种有毒文化导致了极具破坏力的运营失误。

交易崩盘

2021年3月,瑞信交易柜台被告知,其最大的客户无法在第二天支付其欠下的20多亿美元资金。在超大规模的赌局崩盘之后,管理亿万富翁比尔·黄的个人财富的纽约投资公司Archegos Capital Management在之前的两天一直在与其他银行进行结算,但却没有钱支付给瑞信。

该新闻引发了银行内部的甩锅游戏,纽约、伦敦和苏黎世的高管开始相互指责,而不是专注于损失控制。竞争对手很快抛售了Archegos的抵押物,而瑞信花费了近两周时间才计算出其初步损失:47亿美元。该损失最终增至55亿美元,相当于该银行一年多的利润,并让银行陷入了生存危机,继而导致了上周的信心危机。

由于未能保护银行以及高净值客户免受100亿美元基金组合崩塌而带来的损失,瑞信的高管们已经是备受指责。这些基金由瑞信与如今臭名昭著的理财师莱克斯·格林希尔共同运营。这两起事件引发了金融界的地震,不过话说回来,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。

美国的宝维斯律师事务所(Paul, Weiss, Rifkind, Wharton & Garrison)围绕崩盘事件出具的独立报告,将Archegos巨额损失事件归咎于瑞信的复杂性、文化和管控。报告总结称,瑞信对于“风险满不在乎”,而且“在多个节点都未能采取果断的紧急行动。”

作为回应,瑞信拿出了一系列举措来弥补这些缺点,并发誓将这一事故作为“银行整体向风险管理看齐的转折点”。

然而,一切为时已晚。

最终计划

2022年10月,新管理层二人组董事长阿克塞尔·莱曼与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·科纳称,将让瑞信回归其瑞士本土业务,并将其作为该银行未来的最佳发展方向。

他们实施了裁员计划,并新筹集了40亿美元的资金。最为重要的是,他们计划分拆公司的投行业务,并最终剥离已经有所起色的第一波士顿业务,从而为执行了三十年的逐鹿华尔街举措画上句号。

科纳在提交重组计划之后表示:“从2024年开始,新瑞信必将恢复盈利。我们并不想过度承诺导致无法兑现,而是希望另辟蹊径。”

然而,世界并非是静止不动的,低融资成本时代已经结束,而且全球经济一片混乱,同时投资者信心萎靡不振。对于一家从未真正从全球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的银行而言,这些因素的合力成为了一种无法承受之重。

位于日内瓦的Mirabaud的投资专家约翰·普拉萨尔说:“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,一旦丢失了信任,想要重建是相当困难的。”

创投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 https://www.136n.com/gong/2023/0322/1924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作者: 作者戴笠

(免责声明: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、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,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,均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,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,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,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。

为您推荐

发表评论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963494463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